第十五章 蜀郡太守——杨洪(1 / 2)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刘璋时历部诸郡。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於州,为蜀部从事。军师将军诸葛亮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反,洪使将军陈曶、郑绰讨之,生获元。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六年卒官。

杨洪在刘璋统治益州时期,曾经在益州的几个郡做过官,但是估计官职都很低,因此在陈寿《三国志》中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等到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杨洪才在当时的犍为太守李严,手下做一个功曹,开始出现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从此一直到杨洪离世,他分别担任过犍为功曹、蜀郡太守、益州治中从事、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越骑校尉等职务,通过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杨洪是一个文武双全、胸怀奇策的人物。

杨洪在担任犍为功曹之时,因极力劝阻太守李严搬迁郡府官署治所的计划而提出辞职,李严这么做是什么原因,史料中没有记载,不过联想到这之前在成都,刘备为了庆祝夺取益州的胜利而进行“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置酒大会,飨食三军,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还其谷帛”的忘乎所以,以及“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的疯狂想法,估计李严是想效仿成都的刘备,来个庆祝活动,提高一下郡府官署治所的档次,而这时的杨洪头脑,却比李严要清醒的多了。由此看来,杨洪不愧“乃心忠公”,而且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虽然“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但是李严并没有对杨洪进行打击报复,而是“欲荐洪于州,为蜀部从事”,这也证明李严对杨洪还是比较欣赏和信任的。

杨洪受诸葛亮的任命担任蜀郡代理太守后,“众事皆办”,把各项事物都办理的井井有条,于是就被任命为正式的蜀郡太守,不久又转任益州治中从事,这也说明杨洪的施政能力和水平非常不错。在此期间,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原益州太守张裔被俘东吴后,其子张郁因故受罚,杨洪按照蜀汉的法律进行处理,并没有因为张郁是张裔的儿子、“裔少与洪亲善”而给予照顾,从事后的情况看,杨洪完全是秉公办理,找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徇私情。这样的例子后来还出现了一次。诸葛亮北驻汉中,想起用张裔担任留府长史,当诸葛亮征求杨洪意见的时候,杨洪的回答是:”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杨洪公正地评价了张裔头脑敏锐,善于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指出了张裔品性不佳的致命弱点,向诸葛亮提出了以向朗为主、张裔辅之的主张,并得到了诸葛亮的首肯。而当时人们大都认为,这是因为杨洪自己想担任留府长史一职,而有意刁难张裔,不过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杨洪的分析客观而又公正,于是“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从杨洪在任职期间的表现来看,完全配得上杨戏所说的“越骑惟忠,厉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杨洪为官清廉,整日操心国事就好象家事一样,尽心尽力。不仅如此,杨洪还是一个孝子,“事继母至孝”,杨洪不仅在内政事物的处理上具备非凡能力,在军事谋略方面也是很有建树。

夷陵之战,是刘备军事生涯里最为惨败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损失了当时蜀汉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战败之后的刘备聚拢溃兵,扼守在白帝城企图阻止东吴的军队深入蜀地,不过还好孙权见好就收,并没有将蜀国赶尽杀绝,主动派遣使者求和,刘备有了一个台阶下,当然就答应了孙权请和的要求。刘备和孙权讲和暂时是缓解了外患的问题,但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