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澯,字仲湜,号泾川,广西平南县平南镇人,生于书香门第和官宦家庭,为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张廷纶的次子。自幼天资颖异,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多才多艺下笔万言,10岁可作文,被誉为明代广西3名“神童”之一,为时人所乐道。历任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参与机务,屡有建树,并曾连任礼部、户部、吏部和兵部四部尚书,时人誉为“四部尚书”。
张澯,自幼天资颖异,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多才多艺下笔万言,先祖为开封人,在广东做官,宋亡后,便在广东新会安家,其高祖张秀实中考时,迁至广西龚州,并从元朝其高祖中举开始,直到嘉靖末年,科第连绵,加上其父亲张廷纶也是当朝进士出身和户部尚书,所以又有“父子进士”、“父子尚书”和“一门两尚书,八代中科甲”之誉,这在广西及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张澯历任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左、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参与机务,屡有建树,因其连任礼部、户部、吏部和兵部四部尚书,时人誉为“四部尚书”。张澯在任国子监祭酒时,毅然以师道自任,课诸生不辍,认为“为学当求诸心,心之理得则本立,而文章事业举而措之”,他曾两次主持会试,担任过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以及廷试考官,嘉靖年间权臣严嵩曾是他赏识的考生。
严嵩年轻时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张澯为受卷官,见严嵩“制策惊人,击节称赏”,又为严嵩未能进入一甲之选扼腕叹息。后来严嵩以编修出使两广,路过全州,特意看望退休家居的张澯。严嵩为了拜访当年的主考官,宁可推迟开船,师生相互推崇,情谊非浅,这一年严嵩在全州过除夕夜,与张澯及致仕在家的原南京户部尚书互相唱和,赋诗相赠。后来,严嵩为首辅大学士,植党营私,培植爪牙,权倾一时,此可谓天变人亦变,则不可苛求张澯失之于“知人”也。
任兵部时参与机务,即陈时政八事,多被朝廷采纳。有一守备厅审事官甚贪横,张澯上疏请革除,众人称快,委任营伍不徇请托,惟才是用。武宗喜佛,四方游僧聚集梵刹,名曰“安禅”,主持者多富贵之人,武宗将边防兵与京师之兵互相调换。张澯借乾清宫火灾为由,上疏道“边兵防塞不可久留京邑,以启戍心,西僧异教不可久溷禁居,以妨圣政”,他认为那些僧侣不仅惑众,且蠹财,下令驱逐。
在户部时,役夫维修他的住所挖得万金,有人提议归私囊,他说:“民间得窖尚令入官,况公所乎?”固执不可。因其刚正不阿,招致权贵忌恨,于是厌烦官场污浊之地,故而托病请辞,先后上疏16次乞骸骨,武宗准其所请,并特加太子少傅衔,赐玺书给驿以归,传旨每月给米四石,年给四人供役,后改荫其长子张概为中书舍人,次子张樾为国子监生。
导致张澯退休的直接原因,是有人诬告他贿赂太监刘瑾,但也有人为他辩白。曾任两朝首辅内阁大学士的杨廷和,与他是同榜进士,在张澯的神道碑文里写道:张“自入翰林,人多以公辅期之。然疾恶太甚,往往见于辞色,以是于人寡合,有争进者忌之,造不根之言,谓曾以奇玩赂逆瑾,公不与辩,惟恳恳乞退。”杨廷和说他根据张澯行品,以为不会有此事,但传闻既久,又有人从而和之,谓奇玩没入内库,点视时外臣多见之,后来他看到张澯的辞呈时,曾问过中贵之当事人,当事人称:“刘瑾没入之财,皆别贮之,未尝籍入内库,外臣安得点视?”于是杨廷和“与诸公始释然”。他认为张澯是“以直躬自信,横罹多口”,并非贿刘瑾,不然致仕时皇上也不会待他优厚。
张澯居全州,虽不在其位,却不忘国忧,“每见邸报或时政有关及四方水旱,辄忧形于色”,闻江西宸濠之变,“犹扼腕太息,以不能委身报国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