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
“布拉顿的猜测被证实了,一种带正电荷的杂质硼,一种带负电荷的杂质磷,恰好聚在硅棒两端,于是着名的PN结诞生了,正电荷一端叫P型硅,负电荷一端叫N型硅。手电筒照上去之后,光能让PN结中间的一个闸门打开,电子由高到低流动。”
“PN结刚诞生,还没来得及尝试做人造版本,东瀛偷袭珍珠港,战争爆发,贝尔实验室紧急承接了大堆军事订单,半导体这种基础研究停了。同时实验室猛烈扩招,人数翻了一倍,后来有人回忆说实验室里挤得转身都转不开。”
“为了战争胜利,原先互相保密的各研究所开始共享一些成果,于是贝尔实验室偶然知道了锗也可以做整流器。”
“战后,半导体研究重启,实验室集结了一支跨学科团队,物理学家化学家材料学家和各种工程师。”相晓桐顿了顿,“题外话,同学们牢记,越是大项目,越需要跨学科团队,每个学科都能解决一点小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案,最后才能最快速度得到成品。”
全班同学连连点头。
“肖克利是组长,组里缺物理学家,于是他又推荐了一个人叫约翰巴丁,巴丁来了之后没位置了,于是跟布拉顿一个办公室,俩人是十几年的老朋友。”
“注意这三个人名,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肖克利想起战前的实验,他想在硅里面造出能量斜坡,并施加电压来调控电流,但反复实验都不行,他就把活儿甩给新来的巴丁。”
“巴丁猜测硅表面有一些固定的电子,屏蔽了外界施加的电场,他和布拉顿一起做光照实验,证明了这个猜测。但知道原理了没法解决,巴丁和布拉顿折腾了一年毫无所获,决定换别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