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宇宙》感(初稿)(2023.11.13)(1 / 2)

在这么大的宇宙里,能够遇见是多么幸运的事?无尽的时间让这宇宙转动起来,能在时间与空间上都重叠,我很感激。能与你共享着星辰与大地,我很荣幸。

看社会科学总会让人抓不住实际物体而心烦意乱,甚至自卑以至自我折磨。我换了书,就立马被这本书的魔力感染,那就是无论在基因层面或生理角度是如何的具有优势或者如何具有劣势,勤奋好学的人总是更容易生存下去。这一句话立刻打破了全部的自卑,因为勤奋好学没有门槛。

于是我似乎离宇宙近了几步,离烟火的喧嚣远了几步。

大自然不会一下子就向人类彰显出它全部的秘密,就像你不会一下子暴露出全部的美丽。于是人类在努力探索,而我,或许是在努力追逐,或许是在努力进步。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谜题被解开。

思想与实际的差距,就是实践过程的差距。

看不动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精美且难懂,每看一页都收益匪浅,它们提供了遥远的视角,让我们暂时离开了尘世的烟火,而是放眼于整个宇宙。在这庞然大物之中,即便是最小的叹喟也足以将我们珍视的东西彻底摧毁。我们可能时时刻刻都会感知到自己的渺小,却不太好把握整个人类是什么地位。但在星穹之上的旅行,在幽蓝色的无尽的梦里,人或许终究会明白,不了解它,就不能继续生存于宇宙之间。

美妙的想象与残酷地求证在这探索之中缺一不可。在这旅途之中,不够浪漫的人不能出发,不够理性的人不能走远。

我们于隔绝中成长,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一簇而就。但这句话不包含绝对的宽慰,因为认知未必随着岁月增长,它亦会随着岁月衰退,在这危险的激流里,不被淹没的人才有逆流而上的资格。有时,我们会被彗星指引,于黑夜中暂时明朗前行的路,可更多时候,能依靠的只有心中的勇气与向往,以及手中的桨,在这极度压抑的黑暗里,祈求光芒。

文明的陨落只能是令人叹息,而文明成果毁于一旦是多么惨痛的损失啊!在那些遗失的典籍里,若曾经记载着外星文明存在的证据,却被付之一炬,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再也寻找不见那些证据,那样,人类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将这损失弥补?图书的保存就是人类智慧的保存,对书的爱就是对人类文明在这大地上的不断痛苦地求索的爱。

鸟可择木,木亦可择鸟。我们活在地球上,一半是因为幸运,一半是因为适应。在一起组成生物圈,必然是因为互相选择,而非单方面因素。在这小培养皿里发生了太多太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问,实验者究竟要什么样表现型的个体呢?唔!只能拭目以待。排列组合结构折叠的无限性让未来有无限可能。

一开始是找不到平衡点的,只能一点点地尝试。突变率过高意味着过去积累的优势容易丢失,突变率过低则意味着进步速度太慢。所以才会有大量的个体承担着继承与开拓这些不同的的任务。

在没有硅基生物参与的时代里,人们的消遣更多地集中在仰望星空,把心事寄托于星图。斗转星移刻画出时间,体现着不朽。古老的占星师爱着月亮,爱着星辰,我们的基因回忆里,也必然有着遨游太空的情怀。

无处可寻。会不会是在求索的过程中破坏了寻找目标?与采集工具反应的目标永远也不会与我相见。也许不该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定义这不可见,也许在那似乎是空无一物的世界里,存在着我无法理解的五彩缤纷。

去远行吧!那是向神明发起的抗争;是不满足于这模糊现状的找寻,是对未知领土的渴望;是孤独者在尝试着寻找另一个与之灵魂契合的孤独者。紫色的幻梦在远方等着,蓝色的理智似乎亦在远方等着。

我抚摸着幻梦里的每一寸墙,每一根栏杆,我知道,它们在远方的近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