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杨家私塾在杨家先祖杨芳文中进士后就开办了,历代以来,从杨家私塾出来的士子,中秀才,举人,进士的都有。这得益于杨家文墨浓厚之外,杨家私塾教育有方,授业自有一套是分不开的。杨家私塾聘请的先生都是杨家本家族人,绝不会聘用外姓来私塾任教,这也是杨家私塾与别家私塾不同之处。杨家私塾的现任先生是旁系五十房的杨福礼,举人出身,六十岁,担任杨家私塾先生已有二十多年。他教下的学子有很多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可谓桃李满天下,学子遍朝野。
福礼先生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学究,在会试不中后,也不受官身,而是专心研探宋朝和大盛朝的科举制度,考试诸举,考试资格,考试程序,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等等。经过多年的探讨,对朝廷的科举和考试都深有心得,正是福礼先生将探研所得用于科授,从杨家私塾结业的士子,解试考中率才比其他私塾的士子高得多。
大盛朝取代宋朝后,科举制度在沿袭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贡举制,舍弃了童子举,制举和词科。现在大盛朝只实行贡举制,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合理。
贡举,也就是学子通过地方县府院考试(州试)后,择优录取,获得生员(秀才)资格后,再由府县贡给朝廷,朝廷再举行省试(也称乡试)。大盛朝的省试定为两年一次。参加科举是有规定的,一是,只有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科举。二是,无论州试,省试,会试(殿试),对于服丧期间的士子,举子,或是受过杖刑以上处罚者,僧人,道士,吏人,戏子,犯人,一律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对于科举的考试制度,大盛朝承袭宋朝旧制,分为州试(童生试),省试(举子试),会试(进士试)三级。
所谓州试,就是由县级对本地学子的资格进行审查,学子可以由各地的私塾报送或由取得了生员资格的人保送的方式,报给县级,经县级审查后进行初试,合格的再由县级保送到府级,经府级相关官员复核后,合格者就可以参加府级考试,及格的考生就可以参加贡院在地方州府举办的院试,院试及格后,应考者就取得了童生资格,被定为生员(秀才)。这些生员的资料会被州府,转运司,太学,按解额送到朝廷礼部,参加朝廷举办的省试(举子试)。
所谓省试,也称解试,是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全国举子考试,由礼部负责查验。经解试合格的人员名单,审核考生资格,组织考试,考试合格的举子,由贡院放榜,正式向朝廷奏明。
所谓会试,就是经过省试合格的举人,必须再参加会试,合格的才真正登科(中进士)。会试时,朝廷会安排专门的官员负责出题,监考,阅卷等事宜,过程非常严格。会试结束后,还要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唱名仪式,合格的,就按考试成绩的高低,由皇帝授给本科及弟,本科出身,本科同出身。也就是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身进士。殿试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大盛朝科举考试的科目有进士科和诸科两个科目。进士科考试内容有墨义和贴经(主考举子对经书的背诵和默写能力),诸科主要有经,礼,史,传,法等诸多内容。内容方面有所侧重,或侧重对儒经的理解和默诵,或注重对礼法,专史,律令的掌握。
大盛朝的武举(又称武选)是大盛朝选拔军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盛朝的武举有军谋越众,军谋宏达,材任将帅三科,以武力高下取人。因为朝廷举行的武举以武为尊,品德并不在考核之内,选拔出来的人才就良莠不齐。
武举以打擂台的形式进行初选,胜者进行殿试,殿试时主考骑射和对策。以弓马骑射成绩决定等级高下,然后以对策成绩决定录取与否。对策的内容与边防,时务为主,一般问的都是有关兵法,军事和战争方面的内容。大盛朝历来重用的是进士出身的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