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足饭饱之后,文昭先生将嬴正单独叫到书房,打算考校一番这位新收弟子的学问。
“嬴正啊,你既已拜入老夫门下,老夫自然会倾囊相授,只是这学习之道,贵在坚持,切不可半途而废。”文昭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
“老师教训的是,学生定当谨记心中。”嬴正恭敬地回答道。
“好,老夫今日便考考你,你可知这治国之道,首重何事?”文昭先生问道。
“回禀老师,学生以为,治国之道,首重民心。”嬴正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哦?你且说说,为何治国要首重民心?”文昭先生饶有兴致地问道。
“老师,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君王就好比这舟,百姓就好比这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是君王能够体恤百姓,爱护百姓,百姓自然会拥戴君王,国家也会安定繁荣。反之,若是君王残暴不仁,鱼肉百姓,百姓自然会心生怨恨,最终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甚至走向灭亡。”嬴正侃侃而谈道。
“嗯,你说的不错。那你可知,如何才能得民心?”文昭先生继续问道。
“学生以为,想要得民心,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二是发展农业,让百姓丰衣足食;三是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四是严惩贪官污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广开言路,倾听百姓心声……”嬴正滔滔不绝地说着。
文昭先生越听越是满意,这嬴正果然是有备而来,对治国之道颇有见地,看来自己没有看错人。
“好,好,好!”文昭先生一连说了三个好字,眼中满是赞赏之色:“没想到你年纪轻轻,竟然对治国之道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实属难得,难得啊!”
“老师过誉了,学生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当不得老师如此夸赞。”嬴正谦虚地说道。
“哈哈哈,你也不必妄自菲薄,老夫相信,以你的才华,将来必有一番作为。”文昭先生大笑着说道。
师徒二人又探讨了一番治国之道,文昭先生对嬴正的才华和见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要好好栽培这位关门弟子的决心。
文昭先生轻抿一口茶,将茶盏轻轻放在桌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他目光炯炯地盯着嬴正,仿佛要看透他的内心:“嬴正,你既拜入老夫门下,老夫也不问你那些虚文俗礼。我只问你一句,你心中可有志向?”
嬴正闻言,收起脸上惯常的轻浮笑容,正色道:“回禀老师,学生心中自有志向!”
“哦?说来听听。” 文昭先生眼中闪过一丝玩味,他倒要看看这个看似玩世不恭的弟子,究竟怀揣着怎样的心思。
嬴正没有立刻回答,他垂下眼帘,陷入沉思。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一下,两下,三下,仿佛在敲击着自己心房的大门。
片刻的沉默在书房中蔓延开来,窗外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更显得屋内静谧异常。
文昭先生也不催促,只是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将目光投向窗外。
窗外,一棵苍劲的松柏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静静地观察着世间百态。
文昭先生看着这棵松柏,心中思绪万千。他仿佛看到了嬴正,看到了他隐藏在玩世不恭外表下的雄心壮志。
“老师,学生不才,曾作一诗,恰好可以表达心中所想。” 嬴正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将文昭先生的思绪拉回书房。
“哦?说来听听。” 文昭先生放下茶杯,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嬴正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语气,朗声说道: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