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 子牙定齐(4 / 8)

“三监”。

武王驾崩,消息传到朝歌。殷商旧臣奄君、薄姑二侯闻讯大喜,皆入朝歌来见武庚。

奄君、薄姑君:武王既死,成王尚幼,周公见疑兄弟,此百世之时也,请举大事!

武庚:我亦欲报先父之仇久矣。但武王设三监在我周围,皆握重兵,如其奈何?

奄君:臣闻周制,兄终弟及。今武王既死,当传位诸弟中有才能者。周公旦擅拥姬发之子为君,管、蔡二叔不服,常怀不忿。臣请赍礼前往鄘、卫二国,唆其与殿下联手,共反姬诵,有何不可?

薄姑君:此言是也。事不宜迟,殿下须早下决心!

武庚:善哉!便依你二卿所奏。

奄君、薄姑二君奉命,便往鄘、卫二国,游说蔡叔、管叔;武庚然后带领尚臣来到鹿台玉门,祭祀父亲纣王在天之灵,同时收拢殷商遗民之心,联络东夷方国部落起兵。

殷商旧属奄、徐、楚、薄姑、熊、盈等十数方伯,闻说少主反周复商,皆都闻风而动,起兵相应,联军十余万众,西进反周,阵营声势浩大。

管叔、蔡叔因怀私愤,不但欣然听从奄君及薄姑君挑唆,且派人散播流言于岐周国境内:“姬旦将不利成王,弑君篡位。”由是国内纷乱,谣言四起。

岐周朝内大臣受此谣言蛊惑,亦都相互勾串,骚动不安。周公闻报,彻夜难眠,乃与召公、姜太公会议,部署作战计划。

姜子牙:此等谣言,必出于武庚及管、蔡二监,非武力镇压不可。臣请由周公奉成王东征,大军再发朝歌,必然如汤泼雪。

周公:征东是也,但须太师挂帅,方保克敌。

姜子牙:臣受先王托孤之重,敢不从命!

周公:如此,我便与太师奉成王东征,尚请召公坐镇镐京,以安朝廷社稷。

召公:小弟愿当此任。

商议已定,姜子牙遂以百岁高龄,再披战甲,率旧日诸将祭旗誓师,并传檄天下诸侯,各出精兵,返回牧野,杀向朝歌。

武庚早有准备,亲带殷商及东夷方伯联军迎击,负隅顽抗。终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武庚军队虽众,但无民心支持,且诸侯中只有管叔、蔡叔胁从,终究不能唤起将士斗志。于是两军接战,殷商联军一战而溃,全部瓦解,武庚等一众叛首,俱都成擒。

周公:武庚反叛,大逆不道;管叔助恶,并首倡谣言,皆命处死。蔡叔从叛,处以流放;霍叔知情不举,夺其封爵,贬为庶民。

武士领命,将武庚及管叔推出午门,转瞬间捧回二人首级,诸侯皆都凛然。

周公: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武庚自绝天下,本应就此毁灭殷商宗社,止其国祚。然我成王悲悯商人,且为延续成汤之祀,诏命将纣王长兄微子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建都于商丘。在原商都之地设立卫国,封王弟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

令旨传下,诸侯大悦。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归附宋国,或逃往三苗。又有朝歌殷商随从武庚叛乱顽民十数万人,被周公旦迁于洛阳,设置官吏监军,加以管教。

画外音:微子启既为宋国之主,便以国为氏,隐去殷商子姓;此后宋国历任国君及其嫡系子孙,便皆以宋为氏。武庚因复国失败被杀,其后裔不忘宗祖,留在朝歌守墓祭祀,并以殷、商、汤、禄为姓,皆是子姓分支。

武庚之叛既平,随征诸侯皆都告辞,率兵回归封国。

姜子牙率领周朝得胜之军,继续东征,陆续平灭东方诸夷五十余国;以张周朝国威,同时亦为齐国扫平四周强敌,一举两得。

东夷平定,姜子牙班师,与周公奉成王还于丰镐。

周成王设朝,大赏平叛功臣。周公辅佐成王,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定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