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窦固、耿忠率一万二千骑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一万骑出张掖居延塞,来苗、文穆率一万一千骑出平城塞,分进合击。
诸将奉旨,祭旗誓师,分路出征。按下其余三路,专说窦固一路,与副将耿忠引一万二千骑前往天山,命弟班超为假司马,引领前部先锋军马,攻击匈奴呼衍王。
镜头闪回。班固,字孟坚,班彪之子,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因受父亲朋友辈学者影响,学业大有长进。
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后传》,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朝史事。
班固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对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务求贯通经籍大义。
班彪死时,班固年仅二十三岁,因生计困难,只好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虽从京城官宦之家降为乡里平民,班固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尽之业,完成汉史。遂在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基础上,正式开始撰写《汉书》,同时积极寻求出仕机会。
永平元年,汉明帝命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许其选用辅吏。班固认为出仕机会已至,遂上《奏记东平王苍》。此番虽未能出仕,但其举荐人才建议却大都被刘苍采纳。
永平五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
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骑快马赶赴京城,意欲诣阙上书,替兄申冤。
明帝闻说班超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到京城上疏,甚感惊奇,特旨召见。
班超乃将父兄两代,数十年修史辛劳,以及宣扬汉德意向奏诉,伏地大哭。
明帝闻奏,遂命扶风郡守,将查抄书稿送至京师。经过仔细阅读,甚感惊异,赞其书稿确是奇作。遂下令释放班固,召进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校定皇家图书。
班固受任,与前睢阳县令陈宗、长陵县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等人,共同编撰光武帝《世祖本纪》。书稿呈上,得到明帝赞扬,遂命晋升班固为校书郎。
班超解救兄长之困,与母亲随至洛阳。但因家境贫寒,靠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
班固被命为郎官,文才显露,逐渐得到天子宠爱。忽一日,明帝问及班超为救班固冒险上疏之事,班固据实以告,明帝大喜,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
汉明帝希望通过班固宣扬汉德,特下明诏,命其继续完成《汉书》。从此班固奉旨着史,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开始全身心撰史,进度大大加快。
当时东汉虽然定都洛阳已久,但关中籍士绅仍怀恋西都长安热闹场面,力谏朝廷迁回长安。班固认为洛阳更宜为都,于是作《两都赋》,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并歌颂光武帝迁都洛阳、中兴汉室功绩,以驳斥关中人士不切时宜议论。
汉明帝大为赞赏,其后复召集班固、贾逵、郗萌等人到皇宫云龙门,讨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赞语有无不当之处。班固乃上《秦纪论》,揭示秦朝灭亡之必然。
班固之弟班超字仲升,素有大志,不修细节。因久作劳苦,尝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闪回结束,窦固受天子任命,为四路主将之一,进攻北匈奴。
窦固因知小弟班超志向,遂奏请随征,拜为假司马,以偿其投笔从戎心愿。
班超奉命,便自请为先锋,率兵进攻伊吾卢。因战于蒲类烸,大败北匈奴,多斩贼首;继又攻占伊吾卢,初战告捷立功。
班固大胜,奏请设置宜禾都尉,留官兵屯田伊吾卢城。明帝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