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集 孔明南征(3 / 7)

印紫绶赐安国将军朱治,徙封故鄣,镇抚山越之民。经岁余,朱治因病还归吴郡而卒,寿终七十八岁。

魏黄初年间,河西鲜卑族逐渐强盛,轲比能、弥加、素利等割地统御,各有分界。

因恨当年夏侯渊平灭河西诸羌,此时不愿归服魏帝统辖,各部酋长乃相与集会,共同约誓,皆不得卖马与魏国,以免使其增益骑兵。

轲比能诱杀鲜卑大人步度根中兄扶罗韩,吞并扶罗韩部众,由此与步度根结怨。

步度根率众万余退保太原、雁门,遣使献马于曹魏求和,其后与轲比能互相攻击。鲜卑东部大人素利亦违前盟,卖马千匹与魏国,被轲比能攻击。

素利求救于魏主,曹丕便令护乌桓校尉田豫,率轻骑乘虚袭击轲比能军之后。

轲比能被田豫打败,由是对魏国不满,屡发兵袭扰幽、并二州。

黄初五年,魏尚书仆射杜畿受天子诏制作御楼船,试船时遇风沉没,被溺水而死,年六十二岁。曹丕为之流泪,追赠太仆,谥曰戴侯。

因为杜畿治丧之事,魏帝忽由河东想起汉中,于是下旨,令新城太守孟达进京来见。

孟达奉诏入都,多带重金,暗地给散朝中重臣,使在天子面前为己美言。

由此君臣相会,曹丕厚待孟达,十分亲热,赐与同车而出,以致文武朝臣侧目。天下士宦皆知,孟达两度叛国背主,其父又有交结宦官家风,故此侧目鄙视。

刘晔鄙视孟达,直说与宾客:此人日后必复为叛!

魏帝闻之,心中不乐。君臣同车而行之际,就问孟达平定益州两川之策。

孟达奏道:蜀汉两个托孤大臣,李严、孔明皆为臣挚友。他日孔明侵魏,必诱臣降。臣可将计就计,佯为内应,令孔明兵出上庸,暗伏甲兵擒之。孔明遭擒,则蜀国灭矣。

曹丕闻言大笑,连称妙计。不料却被随行司马懿悉数听去,半字不落。孟达在洛阳停留十余日,辞别魏帝回至新城。

其后未久,曹丕又思伐吴,诏令司马懿镇守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拜谢,领五千兵到许昌上任去了。

吴黄武二年四月,大都督陆逊和丞相孙邵率群臣上表,劝吴王即皇帝大位。

孙权怕引起蜀相孔明反感,致使孙刘联盟再度破裂,再三谦让,未曾答应。

画外音:吴蜀联盟即复,凡两国关系处理,孙权都令陆逊与诸葛亮通信自为,绝不干涉。为互通国书方便,孙权甚至复刻吴王玺一方,置于陆逊住所,以备随时取用,不必另行上奏。孙权每次与刘禅、诸葛亮来往书信,或两国互通文书,也先付陆逊查看,凡有不妥之处,即行修改后直接发出。君臣间相互信任如此,可谓自古罕见。

陆逊因驻守之地缺粮,上表吴王孙权,欲效当年魏公曹操屯田之策,令诸将各家属子女于屯营之地烧荒,广开农田,以备军用。

孙权当即诏复:江南乃鱼米之邦,土肥水丰,贤卿此计甚好!自即日起,凡孤父子及宗侄等辈,亦各领受一份农田,以孤驾车八牛分拉四犁耕作。虽不比上古圣贤所作,亦可享与众卿同等劳作之乐。

十月,陆逊又上表,劝吴王孙权广施恩德、减轻刑罚,宽田赋征收,停止户税收稽。孙权览奏即准,叹道:方信世间之事,果有英雄所见略同者。孤亦正思此事,未及于行,伯言奏章已至,且无一字不与孤意相符,喜忧与共,思虑实同。真奇缘哉!

字幕:蜀建兴三年,益州诸郡大收,由此国强兵壮,粮足库丰,百姓乐业。

这日丞相孔明正坐府中理事,忽接云贵永昌郡飞马来报:建宁太守雍闿又擒继任益州太守张裔,送于东吴主孙权。吴主又受其俘,鼓励其叛反蜀汉。雍闿由是自封为王,率军攻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