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裴寂。大事平定之后,二人地位待遇也确有悬殊。其有不满情绪是实,并无谋反之心。
裴寂已与刘文静成仇,必欲除之而甘心,于是趁机进言:论及刘文静才能谋略,确在众人之上,臣亦自愧不如。但其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拔刀斫柱誓杀为臣,丑言怪节已经显露。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臣恐必贻后患。
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猜忌,又信裴寂谗言,遂命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家产。
刘文静临刑之时,时年五十二岁。因抚膺长叹: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也!
镜头转换,按下长安,复说南梁被灭,江淮一带局势。
早在唐朝初建之时,杜伏威占据历阳(今安徽和县),隋将陈棱据守江都,李子通割据海陵(今江苏泰州)。沈法兴在武德元年攻克毗陵(今江苏常州)后,亦自称梁王,建都毗陵,改元延康,设置百官。
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因近江都,慕其宫殿华丽,位置冲要,皆对其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唐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为强,率军进攻江都。
陈棱明知不敌,便派遣质子,向沈法兴和杜伏威分别求救。
沈法兴派子沈纶带数万人马,与杜伏威军合兵,共同救援江都,其实各怀鬼胎。
两军分头并进,皆向江都而来。杜伏威屯驻清流(今安徽滁县),沈纶兵马驻扎扬子(江苏仪征),两军相距数十里。
李子通闻报大惊,向部下问计。
近臣毛文深献策:此事不难,无须费我一兵一卒,便可使其两败俱伤。主公可招募江南丁壮,伪装成沈纶兵马,趁夜偷袭杜伏威兵营。此乃移祸江东,又谓驱虎吞狼之计也。
李子通大喜,便即依策行事。杜伏威半夜遭袭,又见地上所遗盔甲旗帜,不知是计,以为果是沈军所为,由是怒火中烧,当即派兵攻打沈纶。
两家大斗一场,各有损折,虽然最后皆知中人离间之计,但两军互相之间已生猜疑,谁也不敢单独进援江都,将后背交给对方。
李子通趁机猛攻江都,陈棱独力不支,弃城逃奔杜伏威。李子通进驻江都城后,复派兵攻击沈纶,亦获大胜。沈纶败回,杜伏威也将兵马撤走。
李子通于是便在江都称帝,定国号为吴,改元明政。
丹阳乐伯通率数万部众归降,被李子通命为左仆射。
杜伏威见江都已归李子通,恐其发兵来伐,历阳无险可守,便遣使请求降唐。
唐高祖大喜,便拜杜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更封楚王,仍使驻守和州。武德三年六月,更以杜伏威为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淮南道安抚大使,进封吴王,赐姓李。其谋主副将辅公袥也被授予行台左仆射,封为舒国公。
镜头闪回,由此便说杜伏威生平,及其收缘结果。
字幕:杜伏威,齐郡章丘县(今济南章丘)人,祖父杜兴,父名杜义。
杜伏威年轻时潦倒失意,贫穷不能自养,常穿壁翻墙偷盗为生,与同郡辅公祏结成生死之交。辅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便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威,以济其困。
辅公祏姑母心有怨恨,于是向官府告发己侄与杜伏威结伙偷盗之事。
郡县追捕紧急,杜伏威与辅公祏逃入长白山(今章丘东北)地区,聚集乡人为盗,当时杜伏威年仅十六岁而已。
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快取得群盗信任,被推为首。为免被隋军剿灭,杜伏威又未雨绸缪,一边抢掠为生,一边努力寻找机会,联合或吞并附近其他义军。
时有下邳贼首苗海潮,杜伏威遣辅公祏前往游说:我等同受隋朝暴政之苦,各为正义起兵,力分势弱,常忧被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