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还老高就到了平泉,以前两次路过平泉都是和大部队一起支援义勇军,根本没有机会在平泉停留。
在平泉城里找了一家客栈,你说巧不巧,这家客栈也叫东升客栈,在奉天,在通化,在南杂木住的都是东升客栈!
要了两间房,柳文龙给店小二付了定金,就出了客栈!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只是听说过热的平泉,还从来没亲见过!
他们没有开车而是步行走了过去!
平泉县城规模不大横向三条街,纵向丽条街,街上行人不是很多!
各类商铺林立,钱庄,当铺,,烟馆妓院,戏园子说书场,骡马行,大车店,饭店客栈一店俱全!
平泉因当地的一泉水而得名,汜得师父以前和自己说过平泉的典故。
清代之初,平泉街并不叫平泉,而是叫八沟,居民也少。就在这八沟村的中心,平地中有一个水泉子,长宽一丈,深约一尺。泉清澈,香甜甘冽。十数个泉眼同时咕嘟咕嘟往外冒水,常年不断,冬季也不结冰,老百姓吃水,就到这里来挑。到了康乾年间,逐渐放开了关内老百姓到口外谋生的禁制,名曰“垦荒实边”,加之关里闹灾荒,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无业贫民纷纷到这里来谋生,逐渐安家落户。
有的种地,有的经商。八沟地方人口也就逐渐增多了。乾隆年间,八沟街就达到了几百户人家。
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两个人,在水泉不远的地方开了一个铁器店,卖些犁铧锄镰等农具,以及锅勺刀铲等日用品。这两个人都长的身高体胖,一个胖得圆脸上的眼睛都眯缝着,一个胖得下巴底下拥出圆圆的重下巴。他俩整天笑呵呵的,从来没有不高兴得时候。无论见了谁,都是一样。
所以人们都愿意到它俩这里买东西,加之它俩又善于经营,卖什么都赚钱,很快就发了财。后来,许多人都到八沟来做买卖。绸缎铺、米粮铺、点心铺、钱庄,五行八作,样样齐全,近代商业迅速发展起来。
就在这时出了一件怪事,这两个开铁器店的人进了不少大铁锅,放在了铺子里,但是谁买也不卖。实在要买,他就把价钱要的特别高。而有的人价钱高也偏要买。
它俩怕有人买,就把每口锅的锅底都凿了几个窟窿。这回再也没人买了,人们都说,这回铁器店该倒霉了,那么多大铁锅都被砸坏了。可这两个开铁店的照旧还是整日乐呵呵的。乾隆四十八年,八沟厅改为平泉州了,平泉街越来越繁荣。可是街中心有这么个大水泉子,实在不方便,也不雅观。于是大伙商量,要募集点钱,修一修水泉,钱募集上来了,又请来了石匠、瓦匠,要把水泉挖一挖,周围再砌上石条,上边再修个亭子。工程开始了,首先得控制住泉水,可是挖完后的泉水更旺,怎么堵也堵不住。堵住这里,水从那里又冒出来,堵住那里,水又从这里往外冒。
有人提议,在泉眼上扣一口大锅,水就不往外冒了。于是,大家在泉眼塞上棉花,再用找来的大锅扣住泉眼,水就不冒了。可是水泉内没有水也不行啊,大家犯了难。这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问大伙在干什么?大伙把修水泉堵泉眼的难处跟他说了。
他说:“你们用露底的大锅扣住泉眼,再在上面修一座庙,这喷涌的泉水就会变成涓涓细流了。”老头说完就走了。露底的大锅上哪找去呢,有人就想起了铁器店的那些露底大锅,于是大家就把铁器店的十几口露底大锅全买来了,刚好扣住了十几处泉眼。
果然,泉水充满了锅后又从锅底的孔洞流出来,水就小得多了。铁器店的两个掌柜到这里一看,便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总也止不住,笑着笑着,两个人都晕倒了,大伙急忙把他俩抬回店里,但他俩笑眯眯的,闭着双眼,再也没有醒来,都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