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5章 气死人不偿命的包木头(3 / 6)

北颂 圣诞稻草人 6499 字 3天前

,北宋时期包拯治理开封府,效法登闻鼓,设立了鸣冤鼓,立于开封府外,为百姓提供有利的伸冤条件。

寇季入朝以后,就抢了包拯的政绩,提前在各地衙门设立的登闻鼓。

由于寇季身份了得,所以他在各地衙门设立的鸣冤鼓,沿用了登闻鼓的名字,并没有改名。

寇季抢了包拯在史书上的政绩,如今正主当面提出此事,寇季觉得心里蛮爽的。

寇季笑着道:“登闻鼓有什么不对?”

包拯抱拳道:“登闻鼓乃是先生设立的一条善政,自从登闻鼓出现以后,民间就少了许多罔顾国法的事情,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情也大大降低。

但是学生觉得,无论是皇宫门前的登闻鼓,还是各地衙门前的登闻鼓,设立的律条相对有些苛刻。

许多百姓对敲响登闻鼓的律条畏之如虎,使得他们不敢走近衙门里诉说冤情。

所以学生以为,当更正。”

寇季闻言,点点头道:“告御状,需要丈责一百,许多人未曾走到登闻鼓前,就被守在登闻鼓前的御前卫杖毙。

府衙门丈六十、州衙门丈三十、县衙门丈二十。

碰到了黑心的衙役,确实会出人命。”

包拯郑重的点头道:“当官本就是为民做主,若是以丈刑吓退百姓,那就有些失去了当官的本意。”

寇季询问道:“你觉得该如何改?”

包拯沉声道:“学生以为,当减半。”

寇季沉吟着摇了摇头,“减半也会打死人的。”

包拯沉吟了一下,想到了衙役们熟练的行刑手段,赞同的点点头。

一些老衙役们,能在不伤人皮肉的情况下,几棍子下去就能将人打出内伤。

甚至有的一棍子下去就能将人抽吐血。

寇季思量了好一会儿后,道:“应当取消庭丈,改为罚银。”

包拯皱眉道:“如此一来,会滋生许多贪腐。”

寇季感叹道:“至少贪污不会要人命。回头你将此事奏上来,让百官们议一议,我和官家也商量商量。

最好就是百姓告状,不打也不罚,除非断定是诬告,再罚也不迟。

如何罚,罚多少,应当定下数额。

确定百姓们能接受的起,不能逼死人。

借着大宋书报将此事传给百姓,让百姓明确的知道此事,知道罚款的数额,大大的避免地方上的贪腐。

此外,为了避免诬告成灾,当设立一定的门槛。

地方衙门判案不服,才能向上一级衙门申诉。

如此往复,直至御状。

斩刑是由大理寺审定,所以不怕地上衙门为了压下案子,草菅人命。”

包拯沉吟着点头道:“应当及时查阅地方上的大案要案、人命案卷宗,避免地方草菅人命。”

寇季感叹道:“想要细化刑事,需要大量人手的。”

包拯认真的看着寇季道:“依照先生所言,只有地方判案不服以后才能向上一级衙门申诉,那么越往上,需要的人手就越少。

朝廷完全可以裁减上面的人手,将他们分派到下面去。”

寇季点头道:“你说的也对,不过想要将此事彻底解决,并且避免其中的纰漏,就需要一套完善的刑律支持。

也就是说,刑律得大改,朝廷的刑律衙门得做一下调整。”

包拯盯着寇季问道:“先生有魄力动商律,难道不敢动刑律吗?”

寇季失笑道:“胡说八道。之所以逐渐的调遣你们回京,就是为了随后修订其他律法做准备。其中就包括了刑律。

原想着等你们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以后再说。

不过看你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