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但后世读书人学尽地力的更多。
故而读书人嘛,难免两等学说都是彼此相视。但菜鸡永远都是互啄的,高手则知长短互补。
至于学功书院的宗旨也改了。
人才不是木材,砍下供人取暖,而是要为参天大树。
为国储才,为科举之用不是书院宗旨,而是志在让人人皆尽其才。
听说不以科举为正业,徐火勃等人都是吓一跳,如此书院哪开得下去?又有哪个读书人肯来?
不仅如此,学功书院还改了以往励学金的制度,没有上舍中舍外舍之分,对于学习优异的学生也不免费食宿,且供给膏火银。
不仅如此书院学生食宿书本学费自理,一学三年毕业时还要进行考核,若考核不过,书院不承认你是书院的学生。
这一下众人皆惊,从来没有听说如此办书院!如此哪里能吸引到优秀的学生至书院就学。
而林延潮则不介意此,对于书院学生不设门槛,但凡能交得起学费,一概收入门下。
这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举动,又是引起了徐火勃等讲师们一番惊世骇俗的讨论。
如此林延潮还打算书院第一期招收三百人,但凡十六岁以上的读书人,出得起钱的都可以来(划重点)。
自书院在新民报上放出招生广告后,徐火勃等做好无一人上门的准备,但哪知短短数日竟有一千余人报名书院。
因此徐火勃又是一番‘震惊’,最后因院舍不足,林延潮对书院学生进行一番难度极低的考试,剔除了一些连字都写不好的‘读书人’,最后收了一千人。
其中精一学院七百人,有贞学院三百人,大多人都是冲精一学院来的,若非精一学院收满,有贞学院连三百人都招不满。
于是林延潮就在学功书院驻扎下来,以后与顾宪成,邹元标的东林书院形成一南一北两大书院。
本来林延潮在闽中办学,地处偏远没有那么大影响力。但经此一事林延潮等于几乎将书院开在天下脚下。
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路经此处,无不闻名前来拜访,因此学功书院名声越来越大。
甚至连进京作官述职的官员,也要来此拜会林延潮,官场上有谚‘未去朝天子,先来谒学功’。
夏去秋来,学功书院再度招生,又收一千学生。林延潮向着三千弟子又近了一步。
当然林延潮也很忙……忙着造人,林浅浅有孕,数月之后为了林延潮诞下一女,闺名单字一个双。
林延潮喜不自胜,书院开办,又得一女,但觉得此生足矣。
而天下仍是大旱大水兵事不断,一片如火如荼。
林延潮有时一别书院,溪边泛舟钓鱼过着不问世事的日子。
虽说林延潮不问世事,但朝堂大事还是不断传入他的耳中。
郭正域向朝廷提议设立辽东布政司之事,首辅赵志皋,次辅张位还以为是林延潮的主张,来信咨询打探。
于慎行起复出任礼部尚书,多次请他回朝主政。
闲居在家的申时行,沈鲤来信责他‘不谙大体’,枉费他们多次举荐的心意。
这些都是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
林延潮于来信一笑置之,历史轨迹早已改变,如同一个车轮碾过虽是一遍又一遍,但车不知不觉已是行了许远,注定了不是当初的路线。
日趋纷乱的天下大势,又泼上了一瓢油。
阙左门前的宫道,郭正域拄着铁柱杖,一步一步行着。
此铁柱杖是天子所赐,一般是给致仕大臣的恩典,这一次特赐给郭正域,一来是因他辽东军功之故,二来是为当年打断其腿亏欠的补偿,三也可能是同病相怜。
铁柱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