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荞麦虽然耐旱、早熟,可是一亩田的收成却不多,即使种在村外的田里常浇水,也不过能收三四百斤。”
就是不会种庄稼的,这时候也明白今年的粮食是绝收,能在这时种下到秋后能收三四百斤的粮食,哪里不是庆幸着交了好运。
崔水生点头说着,“这灾年能收三四百斤也比颗粒无收要好许多,总比家里没粮下锅强啊。”
刘氏不缺这些荞麦来糊口,也就大方的应下,“既然水生想要让大伙种荞麦,我也不拦着,我家的荞麦也足够让村里人把田都种上。”
王婆子知道好多村里人都拿不出换荞麦种子的银钱,又怕刘氏吃亏,想想这些日子又开始传小华锦的闲话,她心里的气就憋的满满的,率先朝崔水生开了口,“水生,你可不能为了村里人让大郎家吃哑巴亏,这荞麦种子总不能白给村里人吧?村里有些人可都是白眼狼,值不得可怜!”
刚才村里还有几个婆娘在自家说崔华锦的坏话,被王婆子指责,崔水生也没生气,他端正了脸色,“老嫂子放心,我让他们写下保证书,等荞麦收过,一斤按两斤给大郎家送过来!”
刘氏又告诉崔水生,一亩田有五十斤荞麦就足够,让他回去安排村里人过来拿荞麦就成。
得了刘氏的话,谢过刘氏,崔水生神情复杂的要起身离开。
崔华锦把晾干的薄荷包好,又从厨房里给他装了荞麦面做成的几块蒸糕。
“水生爷爷,这篮子里有薄荷和荞麦蒸糕,你带回去让家里人都尝尝!”
望着懂事的小丫头,自己还没吃过荞麦做成的食物,这丫头可真贴心,崔水生接过篮子,脸上带着笑容,“锦儿可真大方,那么好的薄荷都舍得送我!”
刘氏她们把崔水生送走回来。
崔华锦挽着刘氏的胳膊,“奶,你答应把咱家的荞麦都给了村里人,可别忘了给陶家也送去一些。”
王婆子笑吟吟的摸摸崔华锦的头发打趣着,“这丫头咋比你二哥还稀罕陶家人呢?你新嫂子还没过门,这可就惦记上了!”
想起金辉没过门的媳妇也是个懂事的,刘氏老怀欣慰,“也不怪我家锦儿惦记,那陶家丫头也会做人,下过定亲礼没多久,就用我们送去的布料给锦儿做了两身衣裳。”
自家唯一的孙女桃子嫁了人,那夫家一窝子却是个极其抠门的货色,每次桃子回家带回来的礼薄的她都想扔出门去,为了孙女的脸面咬牙受着。
王老婆子有些羡慕的感慨着,“好人都朝你家里进,我老婆子可没这好福气啊。”
刘氏看眼王婆子,笑了,“老姐姐,你家几个孙子媳妇不是也挺好的,也别尽眼热我。”
坐回木凳上,王婆子接过崔华锦端过来的薄荷茶,喝了几口,笑眯眯的说着,“小锦儿再过两年也能说亲,我可要早些给锦儿瞅着哪里有好儿郎。”
桃子姐自从嫁了人就很少回来,可见成了亲就没了自在日子,崔华锦噘着嘴,“我要陪着奶和爹,才不想嫁人呢。”
俏生生的丫头站在自己面前,王老婆子哈哈笑着,“这小丫头咋还不乐意嫁人呢,你可真是个宝,怪不得你奶把你当眼珠子看待。”
几人说笑一会,崔华锦知道后晌准会有人来家里拿荞麦种子,她怕白鹤被人看到,就和秀花把它们朝后院里赶。
看到白鹤摇摆着朝后院走,不会下蛋的货养着不是浪费粮食,王婆子又笑了起来,“也就你疼孩子,如今家里人都快没吃食,你还让锦儿养这没用的玩艺。”
孙女从山上拿回几个鸟蛋让她孵,她不忍孙女难过,正好家里也有孵蛋的母鸡,顺手就把鸟蛋放进竹笼里,谁知道这竟然是白鹤的蛋,村里人谁能知道,这几只白鹤长大又能换回一千多两银子。
刘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