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一步,巩固一步。
再有一点就是,绝对不分兵!
当年萨尔浒一战,杨镐那个不懂兵法的混蛋,在朝鲜败了大明的家当还不算,又跑到萨尔浒去败。可是萨尔浒已经不再是朝鲜之役时的大明朝了,它已经被东林的诸位正人君子们败得千疮百孔了。经不起他那么大手笔的败了。
在努尔哈赤的集中兵力,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原则下,他的分兵合击战略被打得原形毕露。
殷鉴不远,洪承畴自然不会再走杨镐的老路,他走了另外一条路。
绝不分兵!
但是这样一来,十几万人猬集在山海关、宁远到锦州一线,粮草供应便是最大的问题。
今吴三桂被他宣召到行辕来,除了要当面嘉勉一番他两次往返于锦州运输粮草的功绩外,便是要和他一道商议一下战事该当如何进行。
如今大军每日但就粮食一项便消耗巨大,还不算随军的数万匹骡马骆驼等需要的草料豆料,除了军兵吃用之外,还有数万民夫,这些人每就算只吃粮食也要至少二斤(没有副食,蛋白质和脂肪类的营养跟不上去,只能在淀粉类上补齐了。)计算下来,每这十几万人便至少要消耗二三千石粮米。
而且为了整个战略构想,蓟辽督师洪承畴更在杏山,塔山,宁远等地大力屯粮,每处至少有供守军所需半年,甚至一年之粮草,为的便是要与对面的清军大打消耗战。
而所谓松山锦州战役失败的原因在于清军攻克了笔架山,这不过是一个次要原因。笔架山孤悬海中,只因为海运方便,该地作为一个中转站罢了。一般粮草一到,都运入附近的城池之内,笔架山本身的粮草,并没有多少。
最多时笔架山上才多少粮?十二堆!粮草十二堆。能让十几万明军吃几?
如今洪督师每日里不做别的事,便是与朝中大佬书信往还,文牍来往,为的无非是两件事,一是兵,二是粮。
“朝中诸公已经答应,将在杨阁部麾下剿贼颇为有力的吴标所部调到辽东前线,这几日便要从四川启程出发。这样一来,这辽东便要有两个吴将军了。双星闪耀,也是一时之佳话。”半是鼓励。半是激将。洪督师将近日来的军情新进展向吴三桂做了一个介绍。
吴三桂虽然年轻,但是却颇有城府,听了洪承畴此番言语,却是喜形于色“听闻那吴标将军所部纪律精严。全军善用火器破敌。如今奴贼炮火火器亦颇为犀利。如今有了精善火器之军到来,乃是我大明之福!”
吴三桂这话,倒也是实话。
洪承畴自从到了辽东前线后。便发现对面的清军远非只知道快马轻刀以走致敌的农民军可以比拟。
松山守将樊成功的塘报中便如此描述“达贼多载炮火,将松山5日,6两日狠攻,势甚危急,城中拾得打进炮子601余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四十位,以牛十二只拉炮一位。”
而为了改变这种敌人火器远胜于我的不利局面,洪承畴除了在蓟州设立火药局,造枪造炮之外,更是不断的上奏朝廷,要求朝廷供铳供炮。但是,他向工部请发二号、三号大炮各五十位,鸟铳一万杆的公文上去多日,但是工部却只发下灭虏炮五十位,鸟铳二千杆。
这与实地需求相去甚远。
“大人,不是上奏朝廷,准备檄调南粤军所部劲旅前来辽东破贼?”对于远在岭南、福建的南粤军,出身关宁军系统的吴三桂感情颇为复杂。
一来,对那支战斗力强悍之极的军队从内心钦佩,颇为神往,愿意与这样的强者为伍。二来,却对南粤军心中厌恶之极。原因嘛!不外乎便是当日数千关宁军被俘官兵被南粤军杀了一个干干净净的。就连出自舅父门下的援剿总兵祖宽也被李守汉军前正法。而且这厮还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