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让自己省力一些,刘元昭决定向土谢图汗示弱,他派出使者前去乌兰巴托,面见土谢图汗。
黄文林是带着一封书信面见的土谢图汗衮布,衮布听说刘元昭遣使来了,他很好奇刘元昭派使者来作甚,于是面见了黄文林。
黄文林拜道“尊敬的土谢图大汗,吾皇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愿意在额哲成年之后就会把蒙古大汗的汗位还给额哲。”
衮布看着黄文林,笑道“可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回去告诉刘元昭,让他最好现在就退出察哈尔部的草原,不然,本汗就将率领大军攻下归化城。”
黄文林当即回道“大汗的话语,下臣一定带到,下臣也以为吾皇不应该待在归化城,不过额哲如今年幼,需要人教导,下臣觉得大汗正是合适人选。”
衮布大笑道“哈哈哈,你这人脑子还不错,哼!黄金家族的事情当然由黄金家族内部人解决,赶紧滚吧,告诉刘元昭,让他早点撤走。”
黄文林连忙躬身,拜别衮布,返回归化城。
数日过去,刘元昭准备好了一个战车营,一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以及五千蒙古骑兵。
刘元昭把蒙古分为两类,一类为普通牧民,他们只需要放牧,交上一些税收即可。所以分给他们的牧场很大。
第二类即是骑兵军户,这些牧民只需要培养战马,训练骑术,骑兵火器等,每个月都有国家发放的俸禄,俸禄免税,如果军户中有人经商,不属于免税范围。
普通牧民按照十户为一队,十队为一乡,十乡为一镇划分牧场,牧场为轮休制度,不可过度放牧。
队长,乡长和镇长都是一层一层推举出来的,同时中央下放三司组织,监督运营。
一旦牧民养殖的牛羊马不够牧民吃用,将由监察组织确定后向中央申请粮食补助。
但是故意偷懒的牧民会受到惩罚。
每一队都有一个教书先生,这些教书先生只是启蒙教师,教授汉语拼音,推广基础的汉文化。
到了乡一级,就有童生教授一些基础的学时,一般是以论语基础法律为主,还有思想品德教育。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这个时候没有现代那般科技发达,很多时候全靠百姓自觉,因此,刘元昭鼓励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
到了镇一级,那学的东西就多了,科学,人文,军事,政治等。
优秀人才就可以到云中城进修,学习更高的文化。
人员安排根本不是问题,刘元昭自天启七年起事,崇祯元年就开始基础教育,他手中有不少可以进行汉语拼音教育的人手。
短缺教育人口是那些论语之类的,他手中还有工匠,农民以及不少伤残士卒,这些都可以去教授知识。
很多事情都是一步一步来,刘元昭现在能给别人教授的都是现实急需要用的,至于更先进的东西,他只能交给后代去改变了。
一代人做一代事,他可以进行铺垫,但不能大跨步的把后面的事情也给做完了。
为了能让自己的后代接受新思想,又能继承传统文化不忘根本,刘元昭下令锦衣卫寻找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