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开端(1 / 3)

灰蓝衣裳的书生行走在荒野中。

他名为付乐书,雅称“琴思弦动”,无号。

正如兰台轩史所言,莫回头。很久之前,付乐书的名号已丢失在路途之中,此时出现在面前的则是一条清却不见底的溪流。

溪水由山间涌出,绕荒野而行,却将一处山坳围在其中。

风景清幽的洼地以篱笆圈起一处,建着一所小小的茅草雅筑。

付乐书的脚步,在溪水的对岸稍微停留了片刻。他手持破旧折扇,慢慢一步越出。

就在书生迈过溪流的那一刻,篱笆院内,俯身持笔在长长的纸卷上书写一篇婉约故事的金边白衫的黑发儒生似若有感,放下狼毫,轻叹一声,忽而转身背向来路。

同一时刻,篱笆之外,则出现了书生那一袭已洗得发白的蓝衫。

诗书礼乐君子之修,融四艺,聚四雅,成四阁。唯有四修之上者方能荣登雅阁,可称一阁之主。

付乐书曾是其中之一。

篱笆小院内,遍地青石,晒着宣纸。在孚言山儒名广传最为鼎盛之时,还未丢弃曾经名号与身份的墨磨人也是其中之一。此地位于中原东南,名为屈心砚。但墨磨人与付乐书却是不同。他是可以回首,却不愿回头。

两人一内一外,静立许久。

付乐书道“书师弟。”

“七师兄。”

眉修长入鬓,黑发结成两缕垂落耳际,此时名为墨磨人的男子已不再如昔日那般温隽澈纯,多年历练所得之故事,让眉宇间染上事故与风尘,此时主动背对故人之行径,是抗拒,亦是一丝不忍,“你终究还是寻来了!”

一挥袖,故纸堆中,不知放置了多少时日页面已然枯黄的书籍随风翻动,继而化为一道流光,坠入主人之掌心。

两不相见。同样是离开桃源选择踏入世路风尘的人,从根源处却是不同。相见不如不见,不如彼此留一丝余地,还能续一续旧情。

“吾来寻求一个答案。”付乐书直视墨磨人之背影。

孚言山所有的秘密,皆掌握在著书人的手中。“古今闲事一纸轻,漫草行书笔通神,何得此心如砚薄,非人磨墨墨磨人!”翻袖现书痕,古旧之封皮是四个字“孚言山记”。

墨磨人道“答案皆在此书之中,如今你愿拿了吗?”

答案近在咫尺。

一如二人选择离山之时。

“书中墨痕,却操纵于手笔之中。”付乐书眉宇不动,“当年你选择离山远行,不正是厌恶这虚实难辨之故事?”

“故事可以操弄,但笔墨自有真诚。”墨磨人道,“六师兄,吾与你不同!”

付乐书道“孚言山本为虚实难辨之地,其间皆为虚实难辩之人。看来,吾不该来。”

“所见不同,所言有异。唯有笔墨之意义,不以异见而埋没真实。”

墨磨人一叹,“你不该来,是你仍未下定决心!”

篱笆小院内,立于纸卷之中的黑发儒生缓缓转过身。

灰蓝衣衫的书生却蓦然偏过头,选择背对而立。付乐书遥望天边,神情疲然“决心未定,是这样吗……”

墨磨人注视故人背影,神情沉默。孚言山记,本是他为此人所写。但背道而驰的人执著于口叙之真相,岂非也是惧见书中所记,那或许一如荆棘之真相?

背对师弟的付乐书久久凝视天外云霞。他忽而自嘲“其实,已无意义了!”然后灰蓝衣衫的书生大步向前,离开这处挣扎问心之地,再未有任何回头之意思。

此行之后,墨磨人将一本书收入行囊,闭门推开篱笆,选择沿着来路归去。

中原之异动则由琉璃仙境起始,逐渐覆向北方。

谈无欲将收养的少年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