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就行了。至于平匪和打击倭寇的事情,他才懒得理会呢。
谢迁没有整理沈溪的上疏,准带待会儿就这么拿着奏本进宫去,进献给身体已经有所好转的弘治皇帝。
有刘大夏的举荐,还有他特别让沈溪写的这份奏本,同时在举行朝议时,他和马文升、刘大夏都会为沈溪说话,那沈溪外调几乎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因为这会儿预修《大明会典》的功绩册已经上报,朝廷不日将公布所有官员的升职名单,把沈溪外调,等于是节省一个翰林体系官员的空缺。
既能让沈溪接受锻炼,又能堵上那些翰林官的嘴,还可以由皇帝之手为太子储备一个人才,可谓一举多得。
在分开的时候,马文升突然问道“于乔之前不是极力挽留沈溪在京,为何此番却主动争取他外调?”
“又不是让他去做地方官,不过是临时挂职任命,将来朝廷有需求,随时可以征调他回来。”谢迁笑着回答,“总是见到这小子,就会觉得心烦,让他出去历练一番也好。也是我家那小丫头不争气,成日都提到他,怕是迫不及待要嫁了,若让那小子出去几年,正好让我家那丫头忘了他!”
马文升哈哈一笑,调侃道“忘了恐怕没那么容易……别是你让他出去干上两年,回来正好娶了令孙女?于乔家里可有个宝贝啊!”
“有何宝贝的?女大不中留,这回算是切身体会到了,这才十四岁,便恨不能出嫁做人妇。唉……给那小子做妾,你当我舍得?”
谢迁说着,又是一声叹息,好像恨谢恒奴不争气,但其实是怪沈溪那么早娶了妻房,让他的宝贝孙女嫁过去也只能做妾。
……
……
二月底,会试成绩公布。
不出意外,苏通和郑谦名落孙山,就连之前对自己信心满满的谢丕也榜上无名。
这天沈溪进东宫进讲,出来时记录太子言行的中允官靳贵有意在外面等他,照面后拱手道
“沈谕德,《大明会典》即将成书,翰林院报功绩,你为十二位纂修官次席,在此先恭喜一声。”
《大明会典》的纂修官到底有多少,其实数不清。
从弘治十年开始修书,才弘治十五年初稿完成,可到弘治年结束也未及颁行,但在弘治十五年,却因《大明会典》成书奖赏了不少人,很多都得以官升两级到三级,甚至三位阁臣都直接进封,赐蟒衣。
编书前后动用的人力物力甚大,但真正获得晋升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沈溪作为弘治十二年的状元,能在计功劳的十二名纂修官中居次席,已经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纂修官之上,还有总裁官、副总裁官十几人,其实沈溪也是得了身为东宫讲官的便利,毕竟所有东宫讲官加起来才九人,而这九个人无一例外都名列在总裁官、副总裁官、纂修官之列。
在纂修官之下,尚有编撰、编修等几十人,但这些人不仅无法列衔卷首,甚至连官升一级都做不到,最多是从原来庶吉士、修撰、编修的位子上,调到六部以及寺、司中叙用,等于是变相升官。
毕竟翰林体系下的官缺不多,连沈溪晋升到正五品都已经没他的官职分配,更别说这次《大明会典》成书后有那么多人升迁,官职更加不够分配了。
沈溪笑道“靳中允不也在纂修官之列?”
靳贵叹息“仅居于末席,不敢有所奢求。沈谕德将来多提拔一下为兄才好。”
就算靳贵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可面对沈溪,他还是提出“多提拔”这样的请求,身在官场,如果没人赏识的话,就只能走三年小考、九年大考的路子,到死或许也不能身居高位,想外调都没门路,送礼也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送。
靳贵这样的老实人,在京城做官十二年,什么冷眼没见过?到如今他的官职尚不如做官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