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梁先帝对镇南将军严崇岳那般。
总之纷纷扰扰,种种因素作用下,倒是让梁廷瞅准机会从诸多牵扯中抽出力气好生教训一番宋义云,打算安内再攘外。
西北风云变幻,西南七州在一开始的压抑凝重后,遭到波及,同样不少受。
北边儿来的乱民、溃兵,滋生出无数匪徒落草为寇打家劫舍,还有十余支挂着各种名头的教派出没,蛊惑人心,伺机掀起动荡,扰乱各地州府。
由于早前江湖势力联合官衙特地清理过本地匪贼流寇,故而广庸府内的情况暂时还算安宁,不比外州那样乱像将显。
元阳峰上,一处高耸的乱世上,数寸杂草丰茂,野蛮生长。
于启猛静静盘坐,吞吐气息。在给两位童儿授课之后,他便常常坐在这里,自打将手臂穴窍内的气息定住,大半月来日日如此,体会风铃悦耳,感受天清惠明。
心有体悟,感念真定。
他对体内的气息操控愈发流畅,且随着一次次吞吐在壮大,虽然其中过程十分缓慢,如同龟爬,但每每流淌经络时生出的一丝丝氤氲暖意却让人神飞惬意。
没有去契合血肉,仅仅定窍,却又引用了张世的明气感气之法以及尹文念那一套天地之气理论。
纵然于启猛并不完全认可后者,不过其中可取之处颇多,唤气如钟吕、吐气似长剑,神异非凡。
尹文念借此若去了山下施展,少不得被未见识过的人当做仙神道君临尘,举家老少齐齐供上一副长生牌位。
他没参悟「天地之气」的想法,脑海中时不时跃动的直觉让于启猛将更多心思花在了身躯体魄上,又因年岁限制,自然避开了气血一途,如今走上一条任谁也没见过的路。
至少与尹文念等人,乃至李沐白等有不小差异。
「呼风唤雨、飞天遁地……神通苛求不得,此刻穴窍厘定、气息流转,或可称这股力量为内气,与天地之气区分。」
至于境界,他想到古时五时七候这一说法,又念及修道五境。
初光、大定、坐忘、惊蝉、龟息。
见闻广博的于启猛清楚这一套说法其实与北齐的释教还有些关系,两家虽关系抵触,但有时还是会相互汲取。
不过这些境界更多是安在了悟道修心之上,与他这等境界又有不同。
说到境界,他回忆起众人在元阳峰上时探讨过关于新法的名称与释义。
最终,尹文念拍板,定下来「明气」这一词,作为新法的第一境。
设想中,一气生五脏、御六气而凭虚渡空,是为凭虚境。
之上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境界,譬如有人说道人修道,合该悟法自然,那便是合道境,或者归一境。
也有人觉得太拗口,不如直接叫作第一第二境界,顺口易懂。
总之除了明气境外莫衷一是。
于启猛对比,尹文念的明气境界似乎与自己如今的状态相似,但相近之中亦有差异,两者修法不同,他体内并非对方所吐纳的天地之气,而是体魄之气。
「天地之气需吐纳,内气需养练。」
「此境便唤作定窍,契合五时七候中第一候之道,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入内,神静气安……」
之后则以内壮内养为主,或可为内壮境界。
定下境界,于启猛开始梳理自己这一套修法的差漏,新法便是如此,脱胎于道门经义,许多地方不过是先辈臆想,实际修行起来存在缺失与偏差。
于启猛这十来日便全身心投入,却苦于无有灵药在手,无法感悟深层,故而进度并不多。
若按照他自己的理论来,大概还只是个刚刚定窍的小门徒,才堪堪起步罢了。
放下杂念,于启猛闭目凝神,口中呼吸,气息悠长。
胸腹起伏,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