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墨治法》(二)(2 / 3)

不可能拒绝她的。

总之继军屯之后,供养全国百姓的事李郃也给东梁君等人做了一个基调:以工代赈。

有了军屯、有了以工代赈,少梁的战后建设也就真正能上马实施了。

在战后建设方面,李郃首先提出的便是两点:兴修水利、修建道路。

少梁是一个多雨多山洪的国家,一到夏秋雨季,西侧黄土高塬上的降水就会汇入芝水、涺水、盘水,致使三条河流水位暴增,因而引起山洪。

也幸亏东梁紧挨着大河,有大河作为山洪的泄洪河流,因此以往的山洪往往都是呼啸而过,流入大河,倒也不至于倒积于少梁国内,但即便如此,旧梁、东梁、繁庞一带的农田还是会受到巨大的损失,仅有地势较高的芝阳能够幸免。

因此少梁想要建设,必须先解决水利方面的困扰,否则每年都有山洪爆发,怎么可能发展地起来?

至于如何兴修水利,李郃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一方面在上游的黄土高塬建造水坝、开挖蓄洪池,一方面拓宽下游河道、修葺河堤。

问题是,少梁是一个少山石的国家,别看少梁好像到处都是山,但其实大多都是由黄土堆积而成的土丘,真正的岩石山十分罕见,而兴修水利必然需要用到大量的石料,这一点如何解决呢?

李郃早想到了:烧砖,取代石料。

虽然并未在这部《墨治法》中具体提及,但其实李郃早已与墨践商量好了,等到年后开春,他们便前往少梁四周的丘山寻找可用于烧制砖石的材料,顺便李郃还打算去找一找矿石,比如铁矿、煤矿、石灰岩等等。

毕竟少梁西侧大一片人迹罕至的高塬,不可能找不到一两处矿石。

顺便一提,针对这类矿藏,李郃颇有先见之明地补了一条法令,即少梁境内的矿藏,全部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派人开矿发展,私人不得侵占。

这条法令让东梁君很是惊讶,毕竟天下各国其实都有不少权贵占着矿山不肯交给国家,甚至为了山矿的利益与官廷发生冲突,在这方面他少梁倒是很幸运,因为贫穷偏僻,也没人费力去找什么山矿。

就连此前的翟膺以及东梁君本人也没有,他们以往有什么需要就直接管魏王要了,鉴于少梁特殊的地理位置,魏王基本上都会给予。

一想到这里,东梁君就不禁又叹了口气,一方面感慨他少梁有一日竟与魏国反目,另一方面,也是感慨他少梁得从此依靠自己。

而相较兴修水利,东梁君对于修建道路一事其实是存疑的。

毕竟在战争频发的年代,修建道路是一把双刃剑,万一有他国派军队来攻,这条路指不定就给对方用了。

但李郃却指出,修路是发展少梁所必须的,东梁君也不知他这个观点从何而来。

继兴修水利与修建道路之后,李郃还提出了数条政见,其中就有东梁君比较熟悉的‘尽地力’、‘平籴法’,这两项法令皆出自魏相李悝,也是当世各国都普遍采用的政令,没什么问题,有意思的在于李郃所提出的‘功爵制’……

好家伙,抄完魏国抄秦国,东梁君哭笑不得。

然而待他仔细观阅李郃所主张的‘功爵制’后他才发现,这两种‘功爵制’有着微妙的不同。

卫鞅在秦国颁布的‘功爵制’,主要面相军功,且赐爵的同时赐予相应的田地、房屋、甚至仆婢,但李郃主张的‘功爵制’,则面国内向所有人,包括但不限军官、田官、甚至是工匠,且赐爵时不包含田地与仆婢,而是用‘粮俸’代替直接田地——即按照平均亩收,直接发放粮俸。

不包含仆婢东梁君可以理解,毕竟墨家学说讲究‘兼爱’嘛,既然主张人人平等那又怎么能去奴役他人呢?但不赐予田地却直接以粮俸取代,这就让东梁君有点费解,哪怕李郃已经给出了解释:以便高效垦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