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交易里一步步破灭。余下的时间,我努力在门口用手慢慢堆起一座雪人。天很冷,木柴也不够,家里不比外面暖和多少。雪人堆得很慢,我堆了三天才堆好。”
“我总是幻想有人经过这座小屋,看到遍地饿殍中这咧着嘴的雪人,能有一个瞬间理解到这里曾经还有着活生生的人——还没有被战争折磨得麻木的人。”
不过这本《生存日记》,最终只记录到了第三十七天。
“生存日记:第三十七天。冬天过去了,天气终于转暖了,但家里除了些冰冷的部件,什么都没有了。”
“病危的我,强撑着点燃了邻居托我保管的的爱书,为用冰箱里仅剩的物资为自己做了一顿饱饭,又吃了家里最后的一点药——虽然这些东西对我那残破的崩溃的灵魂来说毫无帮助,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地狱里,我依然心存一丝幻想……”
“然而,幻想只是幻想。”
“我,死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好游戏,真的是好游戏,但我不想再玩一次了……”
这篇《生存日记》的作者,其实就是方杰本人。
他的确策划了游戏,但他只是了一个创意而已,在亲自体验这款不一样的游戏时,依然会被深深地代入进去。
这样的游戏,即便他是游戏策划,也不想再玩一次了,因为理智的他认为,自己就一个俗人,实在没有必要给自己找虐,这款游戏作品最佳的去处就是束之高阁,将其供起来就好,俗人玩一次就够了,天天把玩这么贵重的物件那是要出事的。
写《生存日记》只是一种发泄的方式,也是一种宣传套路,不是说“我不想再玩一次了”,看到这则日记的玩家就真的听话不去玩了,反倒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代入感,非入坑不可。
而玩的人越多,游戏的影响力就会越大,即便以后大家不敢玩了,但其在玩家们心目中的地位,肯定是无可取代的。
就像多年后,有国人玩家留言道:“听说《我的战争》又更新了新的剧情版本,好长时间没玩这款游戏了,非常想再进去玩一玩,但又怕玩了之后,好长时间不敢再玩……”
连国人玩家们都深受刺激,更别说老外玩家了。
要知道国内因为大家都不富裕,国家在搞经济建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意识形态上,国人当下更倾向于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
其次是国人年轻一代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对战争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在这方面的看法和认识上其实都很浅薄。
所以在游戏里反映出来的情况就是,大多数国人玩家并没有太深的感触,反而有些乐在其中,在论坛里发帖的只是少数人,只是因为国人玩家多,所以就显得很热闹,其实大多数人保持了沉默,这叫人狠话不多。
国外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
老外们因为已经富裕起来了,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就十分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比如整天叫嚣着自由、人权、平等、正义、和平、道德、怜悯、环保……等等口号。
不论他们骨子里到底是什么样的,背后干了多少坏事,至少表面上,民众们的普遍意识形态就是如此,是他们的政治正确性。
比如《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为什么能成为全球电影排名前十、历史题材电影排名第一的电影,为什么能成为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除了其影片本身的质量之外,就因为它是反战题材的电影,并且涉及到血、泪、生、死、爱等主题思想,让人看过之后心情沉重,不禁反思,给了西方影评人不得不将其奉为神作的依据。
而《我的战争》,显然就是同一题材的游戏,不光游戏本身质量无可挑剔,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其天生就具备西方的政治正确属性,对国外普通民众们来说,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