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把她周遭所有人都责备个遍,觉得人生委屈极了。这时候有知宾僧出来,请我们入内,她这才住嘴了,重新堆上笑容。双方又客气地说了几句话,知宾僧双手合十,将我们引到布施箱前,汇了钱钞,恭恭敬敬说了几句,请我们自便,这便离开了。
大姨也不是头回来,布施了一些钱,总算心情好受许多。便在鼓楼钟楼前转了几圈,也不敢指指点点,而是把这里的建筑介绍给我们听。
她在一个大香炉前把黄表点着,将蜡烛烧了,又拉着我妈要去后头烧香。
前宫和后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这冷月寺经过几百年翻修,加上许多儒商捐赠,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几倍,如今,足足有九座宫殿。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兴趣,但也不好违背,随着她们出了小门,外头又是石阶,石阶上布满了青苔。
昨天还难得下了一场雨,今早天还是乌的,我们到寺庙时,天空是混着几缕黛色的藏青。
后头这段石阶又是上山的路,崖壁两端是突兀的石青,水色的岩石从黄褐色泥土中暴露而出,月白的石阶被雨水浸成霜色,绵绵延延,一眼望不到头。
“你不记得你小时候了?”大姨高兴地问我。
“……”
“你小姨怀连语时,就陪着你外婆来过,去后头的送子观音那还愿。当时她还不愿意来,说是封建迷信,挨了你外婆的一嘴巴子。”
“他哪里还记得,那时候也小!”妈妈沉思一会儿说,“那天没带他吧?我记得他们兄弟小时候,都是奶奶带的。”
“来了来了,我可记得了!那是小妹结婚后第一次回来,你不记得了?”大姨说,脸上泛出了笑容。
这两人估计上了年纪,一说起过去,没个头。两个人叽叽喳喳说了一些,记忆都有些出入。
这个说没回来,那个说,我还见到她了,当时她说了什么什么话。
所以争辩几句。好不容易住嘴了,两人这才下决心往后走。
过了小桥,旁边是几块方形的田地,褐色与青色成菱形交叠,附近有几户农家。这几年城镇化建设较快,许多农民都不干了,丢了活去厂里打工。这是少数留下来的地。
再远处,葱茏的远山便在雾蒙蒙的环绕下朦胧成雪青色,举目望去,间有几株或是松柏,或是槭树,或是黄连木,一眼望不到头,看不真切,只隐隐压着缟色的山脊,如同古画般。
“到了!”忽然间,大姨说了一句。
我抬头一看,松柏绿青色之间隐隐约约是琉璃瓦与朱红的柱子,鹅黄色的院墙从一捧豆绿的灌木丛中宛然冒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