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字千里,幽州人,祖籍渤海蓚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出生于禁军世家,历任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职。从南诏手中收复安南全境,并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任内修筑大罗城,奠定了现代越南首都河内的基础,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击退南诏对西川的入侵,并多次重创黄巢起义军,被唐僖宗加授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兼江淮盐铁转运使。后因大将张璘阵亡而不敢出战,拥兵自保,导致黄巢顺利渡江、两京失守,朝廷削其兵权和财权,仅加侍中虚衔和渤海郡王爵号。晚年嗜好装神弄鬼,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致使上下离心,为部将毕师铎所囚杀。
高骈,身为武臣而好文学,为唐宪宗时期名将高崇文之孙,先世乃山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家族世代为禁军将领,父亲高承明也官至神策军虞候。高骈早年入右神策军,与同僚周宝过从甚密,待以兄长之礼,年少时为人严谨,研习兵书,又喜好文学,常与士人交往,谈论治道之理,为神策军宦官所器重,后累官为右神策军都虞候。
西北党项族叛乱,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长武城,在朱叔明麾下任灵州大都督府左司马。当时,诸将均未有功,惟独高骈多次发动奇袭,杀获甚多,宣宗十分赞赏他,提拔为右神策军兵马使。
吐蕃犯边,懿宗命高骈镇守秦州,即委任他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高骈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帐落,收复了河州、渭州,随后又出兵平定了凤林关。
当时,安南都护李琢为人贪残,敛赋于民,各族人民不堪忍受,于是联结南诏,合势侵略安南,占领交州,唐廷被迫迁交州于海门镇,并屡次派兵征讨,均不能收复安南。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主持收复安南事宜。高骈抵挡前线后,集结岭南五管兵力,一面招抚少数民族,诛杀叛军首领,“一战而蛮卒遁去”,收复安南都护府辖地。唐廷加其官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高骈为节度使。在征战期间,高骈考虑交州至广州间的水路多有巨石阻挡,航运往来不便,于是招募工人役夫,整治江道,沟通交、广间的物资运输,自此之后,“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
懿宗命令高骈入朝为右金吾卫大将军,高骈举荐从孙高浔代他镇守安南,在中央任职半年后,高骈被调任为检校工部尚书、郓州刺史、天平军节度观察等使,在天平军任上,颇有治绩,官民称颂。
唐懿宗驾崩,唐僖宗即位,加授包括高骈在内的重要藩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其成为使相。
南诏进攻巂州,大举进犯西川,百姓都逃入成都躲避,僖宗于是授高骈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自天平移镇西川。高骈行至剑州,顾虑到数十万百姓聚集成都,容易滋生疾疫,于是不顾属下反对,派使者大开成都诸门,放百姓出城复业,士卒也下城解甲,军民大悦。当时,南诏正在围攻雅州,听说高骈赴任,遣使求和,解去雅州之围,高骈至成都次日,命步骑五千人追击南诏军,在大渡河大破南诏,擒杀其酋长数十人。
战后,高骈因功进官检校司徒,在任上刑罚严酷,滥杀无辜,并压制蜀地悍兵“突将”,剥夺他们的职名、禀给,导致突将哗变,高骈带来的天平军不能镇压,高骈乃佯装招抚,趁虚将数千“突将”及其家属屠杀殆尽。另一方面,他筑成都府罗城,加强防御,为防止南诏再度入侵,高骈还在南诏入蜀的要道增修关隘城寨,各派数千兵力守卫,如:邛崃关、大渡河、戎州马湖镇平夷军、沐源川诸城栅。此后,南诏同意和好,不敢再犯,几年内蜀地较为安定。
高骈徙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江陵尹、荆南节度观察等使。适逢王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