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淳,湖广华容人,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今胜峰乡龙秀村人。博学多才,尤以经史着称,除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外,着有《龙峰集》、《明试录》、《黎文僖集》等传世。
黎淳,少有大志,曾作《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体,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是由名声大振。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殿试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参与撰修《大明一统志》。
宪宗即位,黎淳担任为皇帝讲解经史的职官,升任太子宫中的左谕德,负责对皇太子的讽谏规劝,修成《睿皇帝实录》,升左庶子。修成《续资治通鉴纳目》,升任掌管太子东宫内外事务的少詹事。
黎淳当年赴京参加礼试,同伴们恶作剧,唆使一妓女在酒楼呼叫他的名字,黎淳走上酒楼,从容吟道:“千里邀游赴帝京,忽闻楼上唤黎淳。状元自是天生定,先遣姮娥报我名。”这两首诗前者反映他人小志大,后者表明他科场夺魁的坚定信心。
明代潜江八景之首的东城烟柳,县河决口时被洪水吞没,县丞李镛堵口复堤,又在景点原址重筑了“广三寻,崇二仞,袤八百余丈”的新堤,为恢复东城烟柳原貌,沿堤岸夹树榆柳,通车马,便往来,取名曰花封堤。就为了一段断堤、一处胜景的修复,状元黎淳来到了潜江,亲临现场看后,写了两首名曰《花封堤》的诗,对李镛称颂备至。就是这个科场上的骄子,朝廷的大员,皇帝的近侍,曾经远离京城来到潜江,留下了诗作五首。
《花封堤(一)》堤抱花封十里余,汉庭有吏善河渠。遮阑水潦为城市,驱遣蛇龙放泽菹。惠及人民裨国政,名同草木载坤舆。便应采入新图志,特笔留教太史书。
《花封堤(二)》既道沱潜,惟君今日独兴哀。人夸少府多能事,我爱朝廷得治才。保障千年形胜在,桑田百里画图开。四民安堵乐生业,会见恩光早晚来。
据潜江旧志载,黎淳状元公这么一带头,四方的文人学士们便相继赓和,以致辑成了花封堤诗歌一集,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黎淳来到潜江,在一年后他为泽口的观音阁,改名为新洲寺,但黎淳不仅仅只是为观音阁更了个新洲寺名,而且还给新改的新洲寺题了诗:“邱阜俄生百丈渊,果曾沧海变桑田。沙填鳌极中藏寺,地琐龙宫下有天。琴剑万千余里客,帆樯七十二湾船。江灵识我题诗意,岸草汀花散满前。”自从有了黎状元的题诗后,新洲寺便知名于江汉平原,知名于汉江中下游,甚至使得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潜江县志,把它列为全县66座寺庙之首,加以记载并阐释它的演变。此三首诗之外,黎淳状元还为潜江的莲华寺、大佛寺也写了诗,和封建时代的许许多多文人雅士一样,黎淳也是一个对道观佛寺极怀感情的人。
黎淳任吏部左侍郎时,量才选官,不徇私情,受请托,虽至爱亲朋,从不假以辞色,对于卖官鬻、徇私用人事件,他深恶痛绝,吏部一时弊绝风清。在南京任工部尚书时,有华容人任江苏华亭县令,将当地特产云布一裹送黎淳,黎淳并不开拆包裹,即挥笔在封裹上写道:“昔之县令,栽桑种麻,今之县令,锦上添花。”原封退回。华容人谢文献任江苏宜兴县令,犯受贿罪,被拘捕追脏甚急,托黎淳出面求情,黎义正辞严道:“县令受贿,正该追赃问罪,我岂可为贪官求免?”决然予以拒绝。
在左庶子任内,曾一度担任顺天甲午科主考,考完第一场,他看一份优秀试卷,拟选为第一,后看到这位应考试者的二场、三场试卷,竟与第一场大不相称,经严格追查,原来是誊卷人舞弊换了他人的试卷。黎淳当即严办当事人,杜绝考场弊端,榜出,原来那份优秀试卷是名士马中锡的,幸得黎淳刚正,才未被他人侵没。
黎淳治家严谨,作大官30余年,从不为子孙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