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上一层黑色。”
她轻点鼠标,大屏幕上的灯泡快速熏黑,演示效果。
“爱迪生团队为了避免灯泡熏黑,想了个办法,在灯丝上面悬一个铜片挡住,试图让碳颗粒附着在铜片上,别往玻璃罩上跑。但效果不好,于是爱迪生团队又给铜片上加电,起初还是不行,后来换了换电压,突然冒出当时看来非常离奇的现象。”
“电流!”底下有学生抢答。
“没错!有电流从铜片流向灯丝,而铜片和灯丝之间是真空的,没有任何导线接触。”相晓桐道,“爱迪生叫了一帮人来秀这个现象,秀完他就不管了,没有深耕下去。”
“过了很多年,物理学出现进展,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实验怎么做的呢?也是用一个真空玻璃管,可以理解为形状特殊的灯泡,在玻璃管两端分别装金属电极,通电之后电子们穿过真空从阴极飞向阳极。汤姆逊推断电子是原子的一部分,很快计算出来质荷比。”
“有了电子的理论支撑,工程师弗莱明受到启发,水往低处流,电子也是沿着能量高的地方流向能量低的地方,而且电子流动不用沿着河床,不是非得需要导体,在真空中就可以直接飞。”
大屏幕上出现三角形的斜坡,高点写着“阴极”,低点写着“阳极”,众多电子小蓝点在斜坡上飞。
“弗莱明当时跟着谁混呢?马可尼,无线电大佬。”相晓桐道,“1905年对马海战,东瀛巡洋舰上装了马可尼公司的无线电,东瀛军舰侦察到毛子军舰之后,立刻发无线电给其他军舰,很快89艘东瀛军舰赶到,形成以多打少,迅速击沉21艘毛子军舰,毛子死了近五千人,东瀛只死了一百多人。”
“无线电在战争中起作用了,需求立刻迫切,马可尼想要建成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但遇到一个问题,横跨大西洋距离实在太远,发射端电闪雷鸣,穿过大西洋抵达对岸后,衰减到连小电火花都激不起来。”
“于是跟着马可尼混的弗莱明承接了一个工作,必须让接收端变得更灵敏,否则超远距离的无线电就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