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英吉沙县城·英吉沙小刀(1 / 2)

虎永刚和宁静两人离开了莎车县城,沿着219国道(这一段其实是和315国道重合的)向西,没有多远,就到了恰热克镇。

这个镇子不大,但它的名字很有意思。

“恰热克”,是维吾尔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为“四分之一”。

在清朝的时候,莎车至英吉沙的官道经过恰热克镇境内,此处到第一个驿站“科科热瓦驿”的路程还剩四分之一,所以就有了这个地名。

从恰热克镇到苏盖提乡,折向西北,大约80公里的路程,219国道几乎都是笔直的一条线,路况良好,外加道路两边的景色单一,虎永刚开得昏昏欲睡。

这也让他更直观地感觉到,高速公路明明可以裁弯取直、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地修成一条直线,却偏偏要搞出了许多弯道,那就是防止驾驶员容易疲劳。

到了苏盖提乡,才有个小小的拐弯,转向正北,再往前走几公里,就到了英吉沙县城。

英吉沙,是维吾尔语,汉语的意思为“新城”。清代《西域图志》作英噶萨尔。自古就是叶尔羌与喀什噶尔间的重镇,清代设军台于此。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定名英吉沙尔。

这里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

英吉沙是着名的“中国小刀之乡”、“中国色买提杏之乡”、“中国达瓦孜之乡”。

“达瓦孜”,原本是指一种高空绳索,用白蚕丝、各种布料、棉线、厚纸、胶水、针子、木楦子、冰糖、带花纹丝条等材料编织而成。

“达”,在维吾尔族语中是“悬空”的意思;“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达瓦孜”连起来便是专指高空走绳的人,也就是新疆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艺术。

这种传统杂技在新疆出现,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衰败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英吉沙县重新崛起。

提到“达瓦孜”,就不得不说一下阿迪力?吾守尔,此人是土生土长的英吉沙人,新疆达瓦孜艺术的第六代传人,曾五次成功打破或创造了高空行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被称为“高空王子”、“高空勇士”。

说起来蛮有意思,英吉沙的意思是“新城”,虎永刚两人到这里的第一站却是古城墙。

英吉沙古城墙,海拔1390米,位于英吉沙县城北,隶属英巴札居委会,不收门票。

古城处于交通要道上,原城有东、西两个城门,城长500米,宽300米,呈长方形。

据古城的宣传栏介绍,该城始建于1776年,1826年被张格尔攻毁,1828年清政府又在原址重建。

现只有北城墙和东城墙保存尚好,保留长度达200-250米,城墙系夯筑,夯层20-30厘米。

虎永刚两人这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古城实在太多太多了,这里在他们看来,并无任何可圈可点之处。

走出古城,时间已快到下午六点,这在内地,也就相当于3、4点钟吧。

反正今晚就住在这里了,酒店也已在YL上定好了“东方假日酒店”,两人也不着急,慢慢逛呗。

英吉沙县城不算大,但街道宽阔而洁净,两旁店铺林立。

街上的行人不少,骑自行车的、牵着毛驴的也很多。

虎永刚发现,在西藏的时候“卓玛”多,到了新疆,“古丽”就很多。

宁静的觉得,这边的年轻女子都很漂亮,衣着华丽、身材窈窕;而上了年纪的女子十有八九都是大胖子,大多穿的是红黑相间或黑白相间、色彩单调的艾德菜斯绸衣裙。

临街店铺里挂着各种花色的丝巾,让宁静这个江浙女子也流连忘返,足见其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