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周昭王十六年,天子伐楚,涉汉,遇大兕。昭王十九年,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昭王二十四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王南巡不返。
据鲁国纪年推算,时为公元前977年。此乃三次南征,声势浩大,但全军覆没。周人讳言此事,只以“南巡不返”叙之。昭王南征,于周史及楚史皆谓重大事件,却因周人隐讳,因而蒙上重重迷雾,甚至连周昭王征伐对象是谁,至今尚都存在争议。
周昭王时,楚国位不过子爵,封地仅五十里,荒僻贫弱。周昭王不可能尽起六师,倾力南下攻打楚子。而楚蛮分散而居,地域广大,且占据铜矿产地铜绿山,正适合作为周昭王南征对象。昭王南征楚国说法,其实是以讹传讹。
民间传说:周昭王三征蛮楚,获胜班师,在北渡汉水之时,征用楚国船只。楚人无端被伐,本对周王室怀有怨恨,于是趁机落井下石,使用胶粘木船以渡昭王。船到江心,一经水泡浪打,胶船便即散裂,周昭王因此落水身亡。
因此传说影响巨大,后世诸侯列国对楚侯颇有贬词。但据《楚史》所载,楚人不但对此传说不屑一辩,即便对于周昭王“伐楚不归”史实,也都予以否认。若依《史记·周本纪》记述,则说周昭王因到南方巡狩,卒于江上。彼时,汉水两岸尚还不是楚国领土,则昭王之死于汉水,与楚人何干?故而天子不返,难以罪及楚国。
历史真相:北宋时期,在湖北安陆出土六件西周时期青铜器,称为“安州六器”。据六器所记,周昭王十六年南巡亲征,命曾侯南宫氏为帅,曾中为先锋,征伐楚荆。王师威势难当,大军到处,楚荆大小部族、方国纷纷归顺。昭王沿汉水东岸南下,亲率大军渡江。
扬越氏鄂部闻说周天子亲至,乃命部族主力军退缩,藏匿到南面大山之中。昭王一举占领铜绿山,得其大批铜矿石。便留军驻守铜绿山,复率大军渡江北上,在唐国(今湖北随州)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因先锋曾中屡建大功,遂赐其极多铜材。曾中返至封国,便用昭王所赏赐铜材,铸造成一批青铜礼器,并刻文记载此次战争情况,便是“安州六器”。
周昭王赏赐随征诸侯,率领大军返回。鄂国部落扬越氏复从山中尽出,杀死留守周军,复又夺取铜绿山。周昭王大怒,于十九年再次亲征,命大臣祭公为帅,引戍卫镐京西六师,再攻楚荆。由是一战而胜,复夺大批青铜矿材以归。当凯旋回师北渡汉水之时,因携带大量青铜,导致桥梁垮塌;又遭遇异常天气,故此损失惨重。此为二次南征。至于第三次征楚,安州六器并无记载,周史语焉不详,只以“南巡不还”四字概括。
画外音:据相关史载,只因周天子昭王多次伐夷,三下荆南,由是虎方、楚蛮与扬越等部落便被彻底平定。曾国作为征南先锋,在数次征战中大得其利,实力大大增强;楚国亦趁机坐收渔利,悄悄坐大,渐渐不服周室。
昭王既死,因是在班师途中,又因溺水丧师极众,恐天子驾崩消息传出,恐怕动摇己方军心,犹惧鄂地部落乘丧出击,故而随征将士秘不发丧。急急班师。周师北归镐京,众臣乃为天子发丧,宗室诸侯拥立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
周穆王即位之时已到中年,生性坚毅果决,因谓国内矛盾复杂,故先着手治理内政。
姬满:命伯臩为太师,向朝廷百官重申执政规范,发布《臩命》;吕侯为司寇,命作《吕刑》,制定墨、劓、膑、宫、大辟五刑。布告四方,以正天下。
众臣:天子英明,我等凛遵。
在周穆王励精图治、重典控制之下,九州再度安宁,诸侯凛然归附,昭王盛世得以延续。穆王既见四海安堵,便兴王师,两次北伐犬戎。(本集完)
华夏真相集三月天